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新的課本
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釋:廣說能表諸法《澄明隱義》〉
果然巴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譯
上師與最勝本尊前頂禮
雖然界智成一味 但以眼見清淨界
雖然便智成無別 但以便智越寂有
雖然有寂成平等 但斷有過得寂功
雖然成就諸佛父 但持攝政前敬禮
何者智慧水滴湖 所生現觀蓮花苑
釋迦幢之語日光 所啟了義之蜂蜜
吾慧蜜蜂智嘴飲 善說具有嗡嗡聲
施於欲求之士眾 智慧持味請享用
於此有三,一、說入於所詮般若度的支分禮讚 二、說入於能詮論的支分必要和關連 三、說論的所詮現觀
甲一、說入於所詮般若度的支分禮讚:
求寂聲聞由遍智 引導令趣最寂滅
諸樂饒益眾生者 道智令成世間利
諸佛由具種相智 宣此種種眾相法
具為聲聞及菩薩 佛聖眾母我敬禮
於此分二,一、正義 二、引申義
乙一、正義:
成為禮讚之境的母性相為:能生自子聖或成辦其之願事的證無我之智慧。於此若分則有能生自子和能辦其願事二,
前者能生自子:證悟三無我的當中的其中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子聖之智。於此若分則有能生自子聲聞、自子自覺、自子菩薩和自子佛陀之母,由此有四個當中的
第一之性相為:基人我證悟為無生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聲聞聖的智慧。若分則有以共相之理證悟基人無我和以現前之理證悟基人無我的二能生母。前者聲聞的資加時有。後者聲聞的見道至入大乘之前有。
第二之性相為:基所取法我證悟為無生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自覺聖的智慧。其分別和地界由上推知。
第三之性相為:道能取法我證悟為無生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菩薩聖的智慧。若分則有以共相之理證悟道無生和以現前之理證悟道無生的二能生母。前者在大乘的資加時有。後者大乘的見道至續終有。
第四之性相為:相證悟為無生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佛陀聖的智慧。若分則有以共相之理證悟相無生和以現前之理證悟相無生的二能生之母。前者在大乘的資加時有。後者大乘之見道至佛陀之地有。
後者能辦其欲事:現證無我之門,能辦具己聖者的主要願事的智慧。若分則有成為禮讚之境的母基慧、道慧及相慧。
初者性相:現證基人我或基所取法的無生之門,具己的小乘之聖引導於二寂靜的智慧。地界:聲聞的見道至入大乘之前。
次者之性相:現證道無生之門,令具己菩薩聖的成辦利益世間的智慧。地界:大乘的見道至續終有。
後者之性相:現證相無生之門,成為具己佛陀聖者轉法輪之增上緣的智慧。地界:只有佛地才有。
果然巴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譯
上師與最勝本尊前頂禮
雖然界智成一味 但以眼見清淨界
雖然便智成無別 但以便智越寂有
雖然有寂成平等 但斷有過得寂功
雖然成就諸佛父 但持攝政前敬禮
何者智慧水滴湖 所生現觀蓮花苑
釋迦幢之語日光 所啟了義之蜂蜜
吾慧蜜蜂智嘴飲 善說具有嗡嗡聲
施於欲求之士眾 智慧持味請享用
於此有三,一、說入於所詮般若度的支分禮讚 二、說入於能詮論的支分必要和關連 三、說論的所詮現觀
甲一、說入於所詮般若度的支分禮讚:
求寂聲聞由遍智 引導令趣最寂滅
諸樂饒益眾生者 道智令成世間利
諸佛由具種相智 宣此種種眾相法
具為聲聞及菩薩 佛聖眾母我敬禮
於此分二,一、正義 二、引申義
乙一、正義:
成為禮讚之境的母性相為:能生自子聖或成辦其之願事的證無我之智慧。於此若分則有能生自子和能辦其願事二,
前者能生自子:證悟三無我的當中的其中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子聖之智。於此若分則有能生自子聲聞、自子自覺、自子菩薩和自子佛陀之母,由此有四個當中的
第一之性相為:基人我證悟為無生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聲聞聖的智慧。若分則有以共相之理證悟基人無我和以現前之理證悟基人無我的二能生母。前者聲聞的資加時有。後者聲聞的見道至入大乘之前有。
第二之性相為:基所取法我證悟為無生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自覺聖的智慧。其分別和地界由上推知。
第三之性相為:道能取法我證悟為無生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菩薩聖的智慧。若分則有以共相之理證悟道無生和以現前之理證悟道無生的二能生母。前者在大乘的資加時有。後者大乘的見道至續終有。
第四之性相為:相證悟為無生之門,能生住於自己的證悟相續後的佛陀聖的智慧。若分則有以共相之理證悟相無生和以現前之理證悟相無生的二能生之母。前者在大乘的資加時有。後者大乘之見道至佛陀之地有。
後者能辦其欲事:現證無我之門,能辦具己聖者的主要願事的智慧。若分則有成為禮讚之境的母基慧、道慧及相慧。
初者性相:現證基人我或基所取法的無生之門,具己的小乘之聖引導於二寂靜的智慧。地界:聲聞的見道至入大乘之前。
次者之性相:現證道無生之門,令具己菩薩聖的成辦利益世間的智慧。地界:大乘的見道至續終有。
後者之性相:現證相無生之門,成為具己佛陀聖者轉法輪之增上緣的智慧。地界:只有佛地才有。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喜悅的禪修
直指觀音禪
指導上師:尊貴的 貝雅仁波切
金剛持第二世宗薩欽哲卻吉羅卓心子
四大教派推崇倍至之無上上師
近代西藏康區偉大的心靈禪師
日期:2010年1月1日〈五〉至1月3日〈日〉
地點:捷運北投會館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527巷88號
〈捷運淡水線復興崗站下車,步行8分鐘〉
入禪時間:2010年1月1日下午六點
完結時間:2010年1月3日晚上九點
費用:每位3500元
請法單位:台北市八蚌講修法林佛學會
網址:palpung-taipei.blogspot.com
報名電話:〈02〉3365-1983
E-Mail:palpungtp@gmail.com
人數有限,請儘速報名
指導上師:尊貴的 貝雅仁波切
金剛持第二世宗薩欽哲卻吉羅卓心子
四大教派推崇倍至之無上上師
近代西藏康區偉大的心靈禪師
日期:2010年1月1日〈五〉至1月3日〈日〉
地點:捷運北投會館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527巷88號
〈捷運淡水線復興崗站下車,步行8分鐘〉
入禪時間:2010年1月1日下午六點
完結時間:2010年1月3日晚上九點
費用:每位3500元
請法單位:台北市八蚌講修法林佛學會
網址:palpung-taipei.blogspot.com
報名電話:〈02〉3365-1983
E-Mail:palpungtp@gmail.com
人數有限,請儘速報名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講堂
八蚌講修法林彰化講堂的緣起
依於所有諸佛菩薩加持與彰化地方佛弟子的福德善緣累積,以及來自西藏高原上的堪布─洛桑滇增的強大願力之下,大德柯氏家族全力的護持,所有圓滿因緣皆得已聚足,洛桑滇增堪布將於2009年10月在彰化成立學習佛法、取得幸福之【八蚌講修法林彰化講堂】。
10月11日星期天上午11點舉辦開幕典禮,創辦人洛桑滇增堪布將帶領喇嘛與來賓共同修持灑淨和煙供,以『供養守護佛法的當地龍天地神』,做為八蚌講修法林彰化講堂的開幕活動。
講堂提供十方眾生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法,唯有從內在領悟了法,方能利己利他,得自在解脫,因此10月12日起每週一晚間07:30至09:30,洛桑滇增堪布以他流利的中文,教授〈入菩薩行論〉的略義〈佛子行三十七頌〉,祈願佛陀指示的開悟之路,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依於所有諸佛菩薩加持與彰化地方佛弟子的福德善緣累積,以及來自西藏高原上的堪布─洛桑滇增的強大願力之下,大德柯氏家族全力的護持,所有圓滿因緣皆得已聚足,洛桑滇增堪布將於2009年10月在彰化成立學習佛法、取得幸福之【八蚌講修法林彰化講堂】。
10月11日星期天上午11點舉辦開幕典禮,創辦人洛桑滇增堪布將帶領喇嘛與來賓共同修持灑淨和煙供,以『供養守護佛法的當地龍天地神』,做為八蚌講修法林彰化講堂的開幕活動。
講堂提供十方眾生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法,唯有從內在領悟了法,方能利己利他,得自在解脫,因此10月12日起每週一晚間07:30至09:30,洛桑滇增堪布以他流利的中文,教授〈入菩薩行論〉的略義〈佛子行三十七頌〉,祈願佛陀指示的開悟之路,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辨中邊論3
其中無著到達多卛天,向彌勒請法
在印度佛教出現非常重要偉大的八種人物,其中一位就是閉關十二年的無著菩薩,生起菩提心後被彌勒菩薩帶到多率天,並向彌勒請法。「請法」就好比現在我在講課,你們聽課,而不是彌勒菩薩本來就寫好,直接交給無著,可以譬喻無著菩薩的心是記憶體,拿到人間後把他抄下來。
彌勒把屬於般若的經典之義結合於菩提道次第的說明之論為《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你們聽過嗎?只有少數。他有點難,我在台灣沒有講過,這部經裡面講的就是「現觀」二個字,現觀表達的是「智慧」。如果你們有讀過『大般若經』就知道這部經非常多,聽課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但如果你們有時間,可以去讀一遍這部經,他裡面表達的都是「空性」,幾乎沒有出現「現觀」二個字。龍樹菩薩在講解般若的時候都是在講中觀,實際上,「中觀」的「觀」這個字是中國人要求文字美感加上的,事實上只有「中」這是字而已;他所表達的是「區域」(中央不是邊緣的意思),這裡「中」所表達的就是「空性」,沒有「智慧」的部分。這樣的解釋在讀『般若經』的時候就很好理解,因為他很直接表達了空性的部分,但是彌勒菩薩他直接講「空性」就可以體會到「證悟空性的智慧」;在這裡面我們看到「直接」跟「間接」,比方我直接說這個花很美,表面上我是說花很漂亮,但聰明的人可以理解到堪布所表達的是心裡面的想法,是我的心態跟看法,那就是「現觀」、「心」的部分。所以,「空性」部分是對境,「現觀」部分是有境,在『般若經』當中直接講出來的是對境,比方花的例子;但間接講出來是證悟空性的有境(有境就是理解對境的心)。
『現觀莊嚴論』他表達的是四種聖人對一切法的看法、智慧、對一切法證悟什麼樣的無我,比方人無我、法無我..等等,比方機智的智慧,一切法是對境的智慧,還有理解「道」的智慧,比方聲聞道、獨覺道、還有佛陀、菩薩本身證悟的部分...,所有的法都可以作為對境,『現觀莊嚴論』解釋為般若經,間接表達了智慧的部分。智慧就是修行,修行智慧必須依著次第,依著次第才能到達佛陀究竟證悟的圓滿智慧,這就是一個結合在菩提道次第的方式來說明般若經的註釋。
其修行的重要點,從許多經典當中引接而廣說的論典為《經莊嚴論》。
『經莊嚴論』或『莊嚴經論』都是一樣的意思,在漢傳就是說『莊嚴經論』,但如果跟『現觀莊嚴論』翻譯的方法一致就是『經莊嚴論』。這裡的「引接」翻譯成「引用」會比較好。『經莊嚴論』我們讀過,裡面他把很多經典的句子拿出來放在經莊嚴論裡面解釋,或者他講了一個主張,拿很多經典裡的例子來證實,修行菩提道的重要點,都在『經莊嚴論』當中有說明
特別說明止觀兩的論為《辨中邊論》和《辨法法性論》。
『辨中邊論』的「辨」是分辨,分辨什麼?分「中」跟「邊」。不知道為什麼佛教裡面無論大乘、小乘、西藏四大教派傳達的觀點是「中」,只要「邊」就不行(好比墮落二邊)。那什麼是「中」、什麼是「邊」就必須要清楚明白,否則怎麼拿出主張來證明「中」跟「邊」呢?
『辨法法性論』的「法」跟「法性」,無論是煩惱性、智慧性,凡夫、聖者都是「法」,知道法是什麼嗎?法不是「佛法」的「法」,是我們看到想到的都是「法」,比方說我們想到不存在的兔腳、石女兒或空中花..,這些都是「法」。『量裡寶藏論』裡面講過分別心面前可以顯現的那是「共相」,顯現部分他是「法」,但這裡把他當作真實的,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單著境呢?是沒有的。「法」是能夠顯現在我們心中的,那就是「法」。
一切「法」都有二個面目;一個面目是給我們的感覺,顯現出的樣子、相貌。另外一個是真實面目,所以有二個層面。
一般凡夫眾生的分別心、妄念或眼、耳、鼻、舌、身意所顯現的一切,被龍樹菩薩或聖者們說為如幻如夢、假有,一切都是欺狂否定,不好的層面,欺狂是什麼?就是他給我很好的感覺,實際上他是不好的,就是欺狂。如同一切法在我們心中顯現出好像是真實存在,實際上並不是真實存在,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欺狂性的,那麼,他真實的面目是什麼呢?就像上面講的「中」或般若經講的「空性」,這些才是他的真實面目,就是所謂的「法性」。
我們知道輪迴的一切都是「假有」的時候,就要去尋找「真實」是什麼;如果沒有辦法去分辨這二個,就沒有辦法去分辨究竟的法性智慧,所以這部論表達的是「法」跟「法性」。
隨順中觀之見,最終成立一乘的論為《無上續論》。
我們通常聽到『無上續論』是『佛性論』或『寶性論』,他是隨順中觀,而不是隨順唯識,他表達究竟的乘只有一個,就是「大乘」。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可以得到聲聞、獨覺的菩提,但那只是暫時性的。在方便法來講乘或菩提有三種,究竟法來講只有一種菩提,就是佛陀的果位。
在印度佛教出現非常重要偉大的八種人物,其中一位就是閉關十二年的無著菩薩,生起菩提心後被彌勒菩薩帶到多率天,並向彌勒請法。「請法」就好比現在我在講課,你們聽課,而不是彌勒菩薩本來就寫好,直接交給無著,可以譬喻無著菩薩的心是記憶體,拿到人間後把他抄下來。
彌勒把屬於般若的經典之義結合於菩提道次第的說明之論為《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你們聽過嗎?只有少數。他有點難,我在台灣沒有講過,這部經裡面講的就是「現觀」二個字,現觀表達的是「智慧」。如果你們有讀過『大般若經』就知道這部經非常多,聽課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但如果你們有時間,可以去讀一遍這部經,他裡面表達的都是「空性」,幾乎沒有出現「現觀」二個字。龍樹菩薩在講解般若的時候都是在講中觀,實際上,「中觀」的「觀」這個字是中國人要求文字美感加上的,事實上只有「中」這是字而已;他所表達的是「區域」(中央不是邊緣的意思),這裡「中」所表達的就是「空性」,沒有「智慧」的部分。這樣的解釋在讀『般若經』的時候就很好理解,因為他很直接表達了空性的部分,但是彌勒菩薩他直接講「空性」就可以體會到「證悟空性的智慧」;在這裡面我們看到「直接」跟「間接」,比方我直接說這個花很美,表面上我是說花很漂亮,但聰明的人可以理解到堪布所表達的是心裡面的想法,是我的心態跟看法,那就是「現觀」、「心」的部分。所以,「空性」部分是對境,「現觀」部分是有境,在『般若經』當中直接講出來的是對境,比方花的例子;但間接講出來是證悟空性的有境(有境就是理解對境的心)。
『現觀莊嚴論』他表達的是四種聖人對一切法的看法、智慧、對一切法證悟什麼樣的無我,比方人無我、法無我..等等,比方機智的智慧,一切法是對境的智慧,還有理解「道」的智慧,比方聲聞道、獨覺道、還有佛陀、菩薩本身證悟的部分...,所有的法都可以作為對境,『現觀莊嚴論』解釋為般若經,間接表達了智慧的部分。智慧就是修行,修行智慧必須依著次第,依著次第才能到達佛陀究竟證悟的圓滿智慧,這就是一個結合在菩提道次第的方式來說明般若經的註釋。
其修行的重要點,從許多經典當中引接而廣說的論典為《經莊嚴論》。
『經莊嚴論』或『莊嚴經論』都是一樣的意思,在漢傳就是說『莊嚴經論』,但如果跟『現觀莊嚴論』翻譯的方法一致就是『經莊嚴論』。這裡的「引接」翻譯成「引用」會比較好。『經莊嚴論』我們讀過,裡面他把很多經典的句子拿出來放在經莊嚴論裡面解釋,或者他講了一個主張,拿很多經典裡的例子來證實,修行菩提道的重要點,都在『經莊嚴論』當中有說明
特別說明止觀兩的論為《辨中邊論》和《辨法法性論》。
『辨中邊論』的「辨」是分辨,分辨什麼?分「中」跟「邊」。不知道為什麼佛教裡面無論大乘、小乘、西藏四大教派傳達的觀點是「中」,只要「邊」就不行(好比墮落二邊)。那什麼是「中」、什麼是「邊」就必須要清楚明白,否則怎麼拿出主張來證明「中」跟「邊」呢?
『辨法法性論』的「法」跟「法性」,無論是煩惱性、智慧性,凡夫、聖者都是「法」,知道法是什麼嗎?法不是「佛法」的「法」,是我們看到想到的都是「法」,比方說我們想到不存在的兔腳、石女兒或空中花..,這些都是「法」。『量裡寶藏論』裡面講過分別心面前可以顯現的那是「共相」,顯現部分他是「法」,但這裡把他當作真實的,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單著境呢?是沒有的。「法」是能夠顯現在我們心中的,那就是「法」。
一切「法」都有二個面目;一個面目是給我們的感覺,顯現出的樣子、相貌。另外一個是真實面目,所以有二個層面。
一般凡夫眾生的分別心、妄念或眼、耳、鼻、舌、身意所顯現的一切,被龍樹菩薩或聖者們說為如幻如夢、假有,一切都是欺狂否定,不好的層面,欺狂是什麼?就是他給我很好的感覺,實際上他是不好的,就是欺狂。如同一切法在我們心中顯現出好像是真實存在,實際上並不是真實存在,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欺狂性的,那麼,他真實的面目是什麼呢?就像上面講的「中」或般若經講的「空性」,這些才是他的真實面目,就是所謂的「法性」。
我們知道輪迴的一切都是「假有」的時候,就要去尋找「真實」是什麼;如果沒有辦法去分辨這二個,就沒有辦法去分辨究竟的法性智慧,所以這部論表達的是「法」跟「法性」。
隨順中觀之見,最終成立一乘的論為《無上續論》。
我們通常聽到『無上續論』是『佛性論』或『寶性論』,他是隨順中觀,而不是隨順唯識,他表達究竟的乘只有一個,就是「大乘」。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可以得到聲聞、獨覺的菩提,但那只是暫時性的。在方便法來講乘或菩提有三種,究竟法來講只有一種菩提,就是佛陀的果位。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辨中邊論2
在印度曾有二勝六莊嚴(二勝者:精通佛教最勝根本戒律學的釋迦光和功德光。)
一般人或出家人學習最基本最標準的戒律和論典,就要看釋迦光跟功德光的作品,他們二位在律儀部分的註釋,是大家都依止為最殊勝、標準的。
六莊嚴: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
那麼這六種人物莊嚴了南瞻部洲,並為此地帶來了光榮。好比太陽跟月亮,為宇宙帶來光明,失去就變黑暗;形容這六種人物在南瞻部洲有多麼珍貴的意思。
那麼是哪六種人呢?
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
不管印度或是西藏的論師,只要你寫關於中觀的論,都必須要符合龍樹和聖天的學說,如果超越他們的學說就表示這部論是標準是正確的。如果你們有機緣去學到一些西藏佛教論師們所寫的中觀論點,就會瞭解互相辯論的部分;辯論他有二種情況去證實自己對或批評他人對,那就是經教和道理,其中經教,是將佛陀的經典來確認主張,或是依據佛陀哪一部經、哪一句話寫的; 若我的主張是正確的,就說明是從龍樹菩薩或聖天菩薩的哪部論、哪句講的,所以,聖天和龍樹這二位作者在中觀論點中,是最殊勝讓大家最依靠的源頭。
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
無著有寫對法學的『阿毗達摩集論』;世親寫『阿毗達摩俱舍論』。這二位是最擅長對法的,只要是對法的部分,都必須要依無著和世親的論典。比方說你要寫小乘『阿毗達摩』那就必須符合世親寫的『阿毗達摩俱舍論』;如果你要寫大乘的『阿毗達摩』就必須要符合無著菩薩的『阿毗達摩集論』。
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通常我們聽到『因明』會想到辯經;但因明學的原始不是從佛陀轉法輪時突顯出來的;因為沒有看過小乘或大乘有因明的。因明的來源是外道,外道是非常擅長因明部分。如果你們有機緣可以去參考陳那和法稱二位論師的故事,他們的因明是跟著外道學了很多因明的邏輯,然後把因明的邏輯善用在佛教裡,那是一種思考和表達的能力;透過因明的邏輯去表達佛法是最適合的,雖然佛法沒有特別講因明,但是佛陀所講的法都是符合因明的邏輯。一個人如果深入瞭解佛法,必須要有因明的思考和邏輯,除非是燒香拜拜、點燈念咒..比較表面或迷信的;只要實際去研究佛陀的思想內涵、經典智慧,都必須要透過因明學去理解的。那麼,在佛教裡面怎麼區分「內道」和「外道」呢?佛教的修行在於「心」,心是什麼?心是一種想像、認知、瞭解和知識;因此,凡夫遲鈍、無明的心,就必須要透過因明的邏輯去瞭解「心」進而理解。
因明的創始人是陳那和法稱,在這之前世親菩薩也寫過因明。有人說,陳那是世親菩薩的弟子,法稱是陳那的弟子,總之,在他們二位之前,就出現了世親菩薩,他寫過『因明』,陳那後來寫『因明集論』,這裡面就破世親對因明的看法;之後,佛教的論師都把陳那跟法稱的作品當做最標準的。
在西藏有很多論師寫因明,學過『量理寶藏論』的人都知道,西藏有前十大和後十大的說法不同,怎麼辯證哪個說法正確或不正確?就要看哪個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論點。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研究因明的學者,他們的結論認為『量理寶藏論』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因明學說。那麼,當今有很多的學說該怎麼分呢?在昨天入行論的課程有同學問到。就像這二個論師都非常殊勝,當他們的說法不同的時候,該怎麼選擇呢?我認為,這要靠自己的智慧來選擇;不是這個人殊勝而選這個人的說法,是去選擇哪一個人的說法你認為比較有道理,或者誰的道理更多更有吸引力而符合邏輯,才選擇這個說法。我們是要選擇真理而不是選人,對嗎?
一般人或出家人學習最基本最標準的戒律和論典,就要看釋迦光跟功德光的作品,他們二位在律儀部分的註釋,是大家都依止為最殊勝、標準的。
六莊嚴: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
那麼這六種人物莊嚴了南瞻部洲,並為此地帶來了光榮。好比太陽跟月亮,為宇宙帶來光明,失去就變黑暗;形容這六種人物在南瞻部洲有多麼珍貴的意思。
那麼是哪六種人呢?
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
不管印度或是西藏的論師,只要你寫關於中觀的論,都必須要符合龍樹和聖天的學說,如果超越他們的學說就表示這部論是標準是正確的。如果你們有機緣去學到一些西藏佛教論師們所寫的中觀論點,就會瞭解互相辯論的部分;辯論他有二種情況去證實自己對或批評他人對,那就是經教和道理,其中經教,是將佛陀的經典來確認主張,或是依據佛陀哪一部經、哪一句話寫的; 若我的主張是正確的,就說明是從龍樹菩薩或聖天菩薩的哪部論、哪句講的,所以,聖天和龍樹這二位作者在中觀論點中,是最殊勝讓大家最依靠的源頭。
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
無著有寫對法學的『阿毗達摩集論』;世親寫『阿毗達摩俱舍論』。這二位是最擅長對法的,只要是對法的部分,都必須要依無著和世親的論典。比方說你要寫小乘『阿毗達摩』那就必須符合世親寫的『阿毗達摩俱舍論』;如果你要寫大乘的『阿毗達摩』就必須要符合無著菩薩的『阿毗達摩集論』。
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通常我們聽到『因明』會想到辯經;但因明學的原始不是從佛陀轉法輪時突顯出來的;因為沒有看過小乘或大乘有因明的。因明的來源是外道,外道是非常擅長因明部分。如果你們有機緣可以去參考陳那和法稱二位論師的故事,他們的因明是跟著外道學了很多因明的邏輯,然後把因明的邏輯善用在佛教裡,那是一種思考和表達的能力;透過因明的邏輯去表達佛法是最適合的,雖然佛法沒有特別講因明,但是佛陀所講的法都是符合因明的邏輯。一個人如果深入瞭解佛法,必須要有因明的思考和邏輯,除非是燒香拜拜、點燈念咒..比較表面或迷信的;只要實際去研究佛陀的思想內涵、經典智慧,都必須要透過因明學去理解的。那麼,在佛教裡面怎麼區分「內道」和「外道」呢?佛教的修行在於「心」,心是什麼?心是一種想像、認知、瞭解和知識;因此,凡夫遲鈍、無明的心,就必須要透過因明的邏輯去瞭解「心」進而理解。
因明的創始人是陳那和法稱,在這之前世親菩薩也寫過因明。有人說,陳那是世親菩薩的弟子,法稱是陳那的弟子,總之,在他們二位之前,就出現了世親菩薩,他寫過『因明』,陳那後來寫『因明集論』,這裡面就破世親對因明的看法;之後,佛教的論師都把陳那跟法稱的作品當做最標準的。
在西藏有很多論師寫因明,學過『量理寶藏論』的人都知道,西藏有前十大和後十大的說法不同,怎麼辯證哪個說法正確或不正確?就要看哪個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論點。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研究因明的學者,他們的結論認為『量理寶藏論』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因明學說。那麼,當今有很多的學說該怎麼分呢?在昨天入行論的課程有同學問到。就像這二個論師都非常殊勝,當他們的說法不同的時候,該怎麼選擇呢?我認為,這要靠自己的智慧來選擇;不是這個人殊勝而選這個人的說法,是去選擇哪一個人的說法你認為比較有道理,或者誰的道理更多更有吸引力而符合邏輯,才選擇這個說法。我們是要選擇真理而不是選人,對嗎?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辨中邊論1
辨 中 邊 論
《〈辨中邊論〉疏:莊嚴彌勒密意》
絨敦瑪畏僧格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譯
教授:堪布洛桑滇增
時間:2009年2月22日
地點:八蚌講修法林
─────────────────────────────────────────
今天要上的是彌勒菩薩說的『辯中邊論』。彌勒菩薩所說有五個部分也被稱為『彌勒五部』。請問你們:『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還是無著菩薩說的?在『彌勒五部論』裡面沒有人爭論、疑惑是不是彌勒說的;但『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說的嗎?在西藏的說法來講『瑜珈師第論』不是彌勒菩薩說的,是無著菩薩說的,因為無著菩薩閉關十二年修彌勒菩薩,最後因為心中發了菩提心去除了障礙,親見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帶他去彌勒菩薩的淨土-多率天,到了那邊,彌勒菩薩對無著菩薩講述『彌勒五部論』;之後無著菩薩拿到人世間,把彌勒菩薩教授的五部大論寫下來,而註釋部分是『瑜珈師第論』還有『阿毗達摩集論』等等,這些是無著菩薩對『彌勒五部』的解釋和註釋部分。
這個問題的由來,是因為有一位師姊在學『瑜珈師第論』,那麼,我就問他『瑜珈師第論』是誰說的?她說是彌勒菩薩;我就說是無著菩薩,但她似乎沒辦法接受這種說法。我想,在漢傳和藏傳的說法應該不一樣,在漢地佛教徒把他當作是彌勒不是無著。我們這樣來看,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那裡,將彌勒菩薩所講解的『彌勒五部』完全一五一十抄下來,那是彌勒菩薩的作品,文字部分是無著菩薩寫下來。那麼『瑜珈師第論』既然是『彌勒五部論』的註釋他當然是彌勒菩薩的意思,但作者是無著菩薩,應該是這樣分的。那麼,你們也可以去研究,在漢傳,是所有人都認為『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的作品還是只有部分人呢?在藏地我們說:『瑜珈師第論』是無著菩薩的作品。而『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講給無著菩薩聽的。
釋迦牟尼佛轉了現前、寂靜、涅盤法輪後許多弟子把他結集。我們以前上『入菩薩行論』和『入中論』前面有講過佛陀怎麼轉法輪?轉了幾次法輪?之後結集的部分如:小乘結集、大乘結集等等。結集在那個時代不需要那麼多註釋,因為在佛陀那個時代,以各種方式讓弟子聽的更清楚更瞭解。但是,時代在改變、人的觀念思考不同,後來就有註釋的部分。
在印度佛教據說有出現非常有名的二勝六莊嚴的人物,加起來是八個,但也有其他的;像『入菩薩行論』的寂天菩薩就是非常殊勝的論師,但這種論師有很多。為什麼要有二乘六莊嚴的原因是因為有五部大論。五部大論是印度佛教,而不是西藏本身造出來的。印度的佛教論典可以規列成這五種;其實,五部大論的「部」應該翻譯成五「種」論點;五部的意思比方說:中論、入中論..等等,但在印度的佛教並不是只有五部;以現代方式來講就好比科系的「系」道理一樣。五部大論裡面除了因明以外,比方律儀、戒律、中觀、阿毗達摩..等等,這些類別哪一種人最擅長就拿出來講。
《〈辨中邊論〉疏:莊嚴彌勒密意》
絨敦瑪畏僧格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譯
教授:堪布洛桑滇增
時間:2009年2月22日
地點:八蚌講修法林
─────────────────────────────────────────
今天要上的是彌勒菩薩說的『辯中邊論』。彌勒菩薩所說有五個部分也被稱為『彌勒五部』。請問你們:『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還是無著菩薩說的?在『彌勒五部論』裡面沒有人爭論、疑惑是不是彌勒說的;但『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說的嗎?在西藏的說法來講『瑜珈師第論』不是彌勒菩薩說的,是無著菩薩說的,因為無著菩薩閉關十二年修彌勒菩薩,最後因為心中發了菩提心去除了障礙,親見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帶他去彌勒菩薩的淨土-多率天,到了那邊,彌勒菩薩對無著菩薩講述『彌勒五部論』;之後無著菩薩拿到人世間,把彌勒菩薩教授的五部大論寫下來,而註釋部分是『瑜珈師第論』還有『阿毗達摩集論』等等,這些是無著菩薩對『彌勒五部』的解釋和註釋部分。
這個問題的由來,是因為有一位師姊在學『瑜珈師第論』,那麼,我就問他『瑜珈師第論』是誰說的?她說是彌勒菩薩;我就說是無著菩薩,但她似乎沒辦法接受這種說法。我想,在漢傳和藏傳的說法應該不一樣,在漢地佛教徒把他當作是彌勒不是無著。我們這樣來看,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那裡,將彌勒菩薩所講解的『彌勒五部』完全一五一十抄下來,那是彌勒菩薩的作品,文字部分是無著菩薩寫下來。那麼『瑜珈師第論』既然是『彌勒五部論』的註釋他當然是彌勒菩薩的意思,但作者是無著菩薩,應該是這樣分的。那麼,你們也可以去研究,在漢傳,是所有人都認為『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的作品還是只有部分人呢?在藏地我們說:『瑜珈師第論』是無著菩薩的作品。而『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講給無著菩薩聽的。
釋迦牟尼佛轉了現前、寂靜、涅盤法輪後許多弟子把他結集。我們以前上『入菩薩行論』和『入中論』前面有講過佛陀怎麼轉法輪?轉了幾次法輪?之後結集的部分如:小乘結集、大乘結集等等。結集在那個時代不需要那麼多註釋,因為在佛陀那個時代,以各種方式讓弟子聽的更清楚更瞭解。但是,時代在改變、人的觀念思考不同,後來就有註釋的部分。
在印度佛教據說有出現非常有名的二勝六莊嚴的人物,加起來是八個,但也有其他的;像『入菩薩行論』的寂天菩薩就是非常殊勝的論師,但這種論師有很多。為什麼要有二乘六莊嚴的原因是因為有五部大論。五部大論是印度佛教,而不是西藏本身造出來的。印度的佛教論典可以規列成這五種;其實,五部大論的「部」應該翻譯成五「種」論點;五部的意思比方說:中論、入中論..等等,但在印度的佛教並不是只有五部;以現代方式來講就好比科系的「系」道理一樣。五部大論裡面除了因明以外,比方律儀、戒律、中觀、阿毗達摩..等等,這些類別哪一種人最擅長就拿出來講。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辨中邊論3
2009/3/8
三、攝受之性相:
遍計依他起 以及圓成實
義故邪分故 無二之故說
在虛妄分別中攝受三體性來說明:虛妄分別有法,可以建立為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因為現為能取和所取兩者之義故;是虛妄分別,因為是無能取和所取之性故。因此對於虛妄分別建立三體性。攝受之性相已畢。
四、方便之性相:
依知境即識 產生不可得
依於不可得 產生不可得
虛妄分別轉入於清淨的方法如下:依於了知「現為色的此所緣,是以習氣的力量現識的體性」產生外境不可得的分別,因為了知顯現即唯識,所以反遮執外境。依於了知所取境不可得,產生不可得能取識,因為未見所取就了知能取亦不可得。
由此不可得 亦成不可得
因此能所取 應知是平等
因為所緣境不可得,於其的識成立為不可得的體性,無所取則無能取故。若無所取則無能取原因,應知所緣境和對其的能取兩者在不可得的體性來說是平等的。方便之性相已畢。
五、分類之性相:
虛妄分別者 三界心心所
虛妄分別的分類如下:虛妄分別有二,就是心和心所。若問:無漏的心和心所也攝受否?答:三界的,僅僅是具能取和所取分別之相。分類之性相已畢。
六、各自之性相:
唯見義名心 其別名心所
為了了知心和心所是屬於虛妄分別而說,若謂:何謂心和心所?答:心和心所兩者當中,心為僅見義。心所是其義之有境,並且有特殊的執式。其中心是緣於色產生色之相,無執式的分別,是故謂「僅見義」。心所是有比心較多的特殊執式,是故謂「特殊」。若說:何謂特殊執式?答:就如想執相;受領受之理而知。有許:「境分為總和別二,執總者為心,執別是心所。」這是不正確的。它的破立廣說的部分在《七部莊嚴》中已說。
三、攝受之性相:
遍計依他起 以及圓成實
義故邪分故 無二之故說
在虛妄分別中攝受三體性來說明:虛妄分別有法,可以建立為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因為現為能取和所取兩者之義故;是虛妄分別,因為是無能取和所取之性故。因此對於虛妄分別建立三體性。攝受之性相已畢。
四、方便之性相:
依知境即識 產生不可得
依於不可得 產生不可得
虛妄分別轉入於清淨的方法如下:依於了知「現為色的此所緣,是以習氣的力量現識的體性」產生外境不可得的分別,因為了知顯現即唯識,所以反遮執外境。依於了知所取境不可得,產生不可得能取識,因為未見所取就了知能取亦不可得。
由此不可得 亦成不可得
因此能所取 應知是平等
因為所緣境不可得,於其的識成立為不可得的體性,無所取則無能取故。若無所取則無能取原因,應知所緣境和對其的能取兩者在不可得的體性來說是平等的。方便之性相已畢。
五、分類之性相:
虛妄分別者 三界心心所
虛妄分別的分類如下:虛妄分別有二,就是心和心所。若問:無漏的心和心所也攝受否?答:三界的,僅僅是具能取和所取分別之相。分類之性相已畢。
六、各自之性相:
唯見義名心 其別名心所
為了了知心和心所是屬於虛妄分別而說,若謂:何謂心和心所?答:心和心所兩者當中,心為僅見義。心所是其義之有境,並且有特殊的執式。其中心是緣於色產生色之相,無執式的分別,是故謂「僅見義」。心所是有比心較多的特殊執式,是故謂「特殊」。若說:何謂特殊執式?答:就如想執相;受領受之理而知。有許:「境分為總和別二,執總者為心,執別是心所。」這是不正確的。它的破立廣說的部分在《七部莊嚴》中已說。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辨中邊論2
2009/2/29
乙二、說明支分:分五,一、性相之章 二、障礙之章 三、真性之章 四、修對治章 五、無上乘章
丙一、性相之章:分二,一、染污煩惱之性相 一、清淨解脫之性相
丁一、染污煩惱之性相:分八,一、有無之性相 二、各自之性相 三、攝受之性相 四、方便之性相 五、分類之性相 六、異名之性相 七、轉入之性相 八、染污煩惱之性相
一、有無之性相:
虛妄分別有 於此無二者
此中有空性 於彼亦有此
為了破減損,謂:虛妄分別是實質存有。若說:若是如此則與說一切法皆空性相違。答:所謂的空性是指能取和所取之空,故不相違。為了破增益而說:虛妄分別上,能取和所取非實質。為了破對於以能取和所取之空的減損,謂:虛妄分別上,空性是以法性之理存有。空性上,虛妄分別是以有法之理存有。
非空非不空 是故說一切
有無及有故 這是中觀道
因此,虛妄分別是實質存有,故非空性。也不是以能取和所取兩者不空,因此,是《經》中所說「非空非不空」之義。超越有無之邊者有法,是中觀之道,因為是了知常斷之義門故。
若問:如何是越有無之邊?答:虛妄分別是實質有故;能取和所取是無有故;能取和所取所空者是有故。以此之義是《寶積經》所說的「迦舍:謂有者是邊;謂無者是第二邊」之義。有無之性相已畢。
二、各自之性相:
生現義有情 我及明知識
此境實非有 無彼亦無識
若問:虛妄分別有多少?有現為外境之識、現為有情之識、現為我之識、現為明知之識。彼等是從阿賴耶的種子方面所產生。其中現為義者,是現為色等諸外境。現為有情者,是現為眼等諸根。現為我者,是現為具煩惱之意。現為明知者,是六聚之識。六聚之識的對境──顯現為外境者有法,如顯現無有,因為現為外境,但於外境不有故。現為有情的根等也是如此。因為無所取外境故,持取它的識亦無,因為能取觀待所取故。
虛妄分別性 由此是成立
非如有全無 彼盡許解脫
雖無彼等的所取方面,但現為外境、有情、我和明知等的識之體性有法,是實質存有,因為是虛妄分別故。所取和能取兩者,無如現為兩者的存有,但不是完全沒有所現之基──虛妄分別,因為產生迷亂故。並且已盡迷亂識之後得解脫故。自己的性相已說。
乙二、說明支分:分五,一、性相之章 二、障礙之章 三、真性之章 四、修對治章 五、無上乘章
丙一、性相之章:分二,一、染污煩惱之性相 一、清淨解脫之性相
丁一、染污煩惱之性相:分八,一、有無之性相 二、各自之性相 三、攝受之性相 四、方便之性相 五、分類之性相 六、異名之性相 七、轉入之性相 八、染污煩惱之性相
一、有無之性相:
虛妄分別有 於此無二者
此中有空性 於彼亦有此
為了破減損,謂:虛妄分別是實質存有。若說:若是如此則與說一切法皆空性相違。答:所謂的空性是指能取和所取之空,故不相違。為了破增益而說:虛妄分別上,能取和所取非實質。為了破對於以能取和所取之空的減損,謂:虛妄分別上,空性是以法性之理存有。空性上,虛妄分別是以有法之理存有。
非空非不空 是故說一切
有無及有故 這是中觀道
因此,虛妄分別是實質存有,故非空性。也不是以能取和所取兩者不空,因此,是《經》中所說「非空非不空」之義。超越有無之邊者有法,是中觀之道,因為是了知常斷之義門故。
若問:如何是越有無之邊?答:虛妄分別是實質有故;能取和所取是無有故;能取和所取所空者是有故。以此之義是《寶積經》所說的「迦舍:謂有者是邊;謂無者是第二邊」之義。有無之性相已畢。
二、各自之性相:
生現義有情 我及明知識
此境實非有 無彼亦無識
若問:虛妄分別有多少?有現為外境之識、現為有情之識、現為我之識、現為明知之識。彼等是從阿賴耶的種子方面所產生。其中現為義者,是現為色等諸外境。現為有情者,是現為眼等諸根。現為我者,是現為具煩惱之意。現為明知者,是六聚之識。六聚之識的對境──顯現為外境者有法,如顯現無有,因為現為外境,但於外境不有故。現為有情的根等也是如此。因為無所取外境故,持取它的識亦無,因為能取觀待所取故。
虛妄分別性 由此是成立
非如有全無 彼盡許解脫
雖無彼等的所取方面,但現為外境、有情、我和明知等的識之體性有法,是實質存有,因為是虛妄分別故。所取和能取兩者,無如現為兩者的存有,但不是完全沒有所現之基──虛妄分別,因為產生迷亂故。並且已盡迷亂識之後得解脫故。自己的性相已說。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辨中邊論1
2009/2/22
在印度曾有二勝六莊嚴 (二勝者:精通佛教最勝根本戒律學的釋迦光和功德光。六莊嚴: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其中無著到達多卛天,向彌勒請法,彌勒把屬於般若的經典之義結合於菩提道次第的說明之論為《現觀莊嚴論》。其修行的重要點,從許多經典當中引接而廣說的論典為《經莊嚴論》。特別說明止觀兩的論為《辨中邊論》和《辯法法性論》。隨順中觀之見,最終成立一乘的論為《無上續論》。其中《辨中邊論》有五個章節,性相之章、障礙之章、真性之章、修對治章和無上乘章。絨敦瑪畏僧格1367─1449對此作了《〈辨中邊論〉疏:莊嚴彌勒密意》的疏。
《〈辨中邊論〉疏:莊嚴彌勒密意》
絨敦瑪畏僧格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譯
禮供攪拌福慧藏 現具月光莊嚴身
廣我淨慧睡蓮親 雪山之色智慧藏
智之月光莊嚴海 事業層波搖動舞
廣擴具有慈悲瓣 能王智悲水藏勝
無量慈嚴虛彌山 具焰二資日月光
所化四洲中極高 佛陀長子彌勒勝
多聞眾雲鬘莊嚴 極閃稀有辯才電
降下善說應時雨 具德上師雲王勝
智水藏旁生前無 能嚴典籍之大海
彌勒典籍百瓣者 以疏日光應辨別
在此,薄伽梵難勝,當祂成為洛沝滇巴比丘時,因為增上修慈禪,眷屬們亦自然入慈禪,因此被稱為慈者(祥巴)。彌勒為了渡化所化而作了彌勒五部法,在者裡所講的是其中辨中邊論。
於此分二,一、名義 二、論義
甲一、名義:分二,一、翻譯名稱 二、解釋名稱
乙一、翻譯名稱:
藏文的屋塔囔巴解巴 翻譯為中文,則屋為中,塔為邊,囔巴解巴為辨別。
乙二、解釋名稱:
因為斷除常斷兩邊而開示中觀道,是故名為《辨中邊論》稱。
聖者文殊室利菩薩前禮敬
從「聖」至「禮敬」是譯師所置。
甲二、論義:分二,一、安立總義 二、說明支分
乙一、安立總義:
性相及障礙 唯彼及對治
修行及彼處 得果無上乘
[於此有五個章節]一、諸法自己的性相 二、善方面的障礙 三、對治的所緣唯彼 四、修對治的次第、產生對治的處所、從對治所得果,彼等為共乘之法;五、謂「無上乘」是大乘。
彼等次第為,首先應要善巧染污煩惱和清淨解脫的性相,故說性相。清淨解脫也若無斷障礙則不得,故次說障礙。此障礙以緣於唯彼才能斷除,故說唯彼。若想:何謂能斷除障礙的對治,則說對治;若想:何謂能產生對治之時位,則說產生對治之處。若想:從對治能得何等之果,則說所得果。若想:何謂能夠得佛陀的不共之道,則說無上乘。已說總義。
在印度曾有二勝六莊嚴 (二勝者:精通佛教最勝根本戒律學的釋迦光和功德光。六莊嚴: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其中無著到達多卛天,向彌勒請法,彌勒把屬於般若的經典之義結合於菩提道次第的說明之論為《現觀莊嚴論》。其修行的重要點,從許多經典當中引接而廣說的論典為《經莊嚴論》。特別說明止觀兩的論為《辨中邊論》和《辯法法性論》。隨順中觀之見,最終成立一乘的論為《無上續論》。其中《辨中邊論》有五個章節,性相之章、障礙之章、真性之章、修對治章和無上乘章。絨敦瑪畏僧格1367─1449對此作了《〈辨中邊論〉疏:莊嚴彌勒密意》的疏。
《〈辨中邊論〉疏:莊嚴彌勒密意》
絨敦瑪畏僧格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譯
禮供攪拌福慧藏 現具月光莊嚴身
廣我淨慧睡蓮親 雪山之色智慧藏
智之月光莊嚴海 事業層波搖動舞
廣擴具有慈悲瓣 能王智悲水藏勝
無量慈嚴虛彌山 具焰二資日月光
所化四洲中極高 佛陀長子彌勒勝
多聞眾雲鬘莊嚴 極閃稀有辯才電
降下善說應時雨 具德上師雲王勝
智水藏旁生前無 能嚴典籍之大海
彌勒典籍百瓣者 以疏日光應辨別
在此,薄伽梵難勝,當祂成為洛沝滇巴比丘時,因為增上修慈禪,眷屬們亦自然入慈禪,因此被稱為慈者(祥巴)。彌勒為了渡化所化而作了彌勒五部法,在者裡所講的是其中辨中邊論。
於此分二,一、名義 二、論義
甲一、名義:分二,一、翻譯名稱 二、解釋名稱
乙一、翻譯名稱:
藏文的屋塔囔巴解巴 翻譯為中文,則屋為中,塔為邊,囔巴解巴為辨別。
乙二、解釋名稱:
因為斷除常斷兩邊而開示中觀道,是故名為《辨中邊論》稱。
聖者文殊室利菩薩前禮敬
從「聖」至「禮敬」是譯師所置。
甲二、論義:分二,一、安立總義 二、說明支分
乙一、安立總義:
性相及障礙 唯彼及對治
修行及彼處 得果無上乘
[於此有五個章節]一、諸法自己的性相 二、善方面的障礙 三、對治的所緣唯彼 四、修對治的次第、產生對治的處所、從對治所得果,彼等為共乘之法;五、謂「無上乘」是大乘。
彼等次第為,首先應要善巧染污煩惱和清淨解脫的性相,故說性相。清淨解脫也若無斷障礙則不得,故次說障礙。此障礙以緣於唯彼才能斷除,故說唯彼。若想:何謂能斷除障礙的對治,則說對治;若想:何謂能產生對治之時位,則說產生對治之處。若想:從對治能得何等之果,則說所得果。若想:何謂能夠得佛陀的不共之道,則說無上乘。已說總義。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過農曆年
記得農曆初夕時因為生病,雖有些學生約我吃飯之類,但是乖乖一人待在家裡養病。初一參加了八蚌講修法林的過年活動,雖然病得不輕但怕破壞過年美麗的氣份,表現出無病之態。但午餐後立刻回來休息,因為時在裝布下去。
初二事先約好兩位仁波切和喇嘛,所以簡單的作了些招待之物,吃了午餐,我就因為病況,無法陪他們,就進房間休息,心想:「病情這樣惡化的話恐怕出人命」,所以打電話聯絡了醫生,立刻結束與仁波切他們的過年,搭高鐵去彰化找醫生。每天服醫生的藥方,吃他媽媽的健康飲食,由於他們的照顧和陪伴,兩個禮拜就病情治好。
這次的病帶給我很多的感受,不好的當然是當時的病痛、無法授課、無法帶領信眾等;但是它告訴了我,平常飲食的重要性。我會告訴很多跟我一樣的好吃朋友:「少吃『油』」。它讓我有個很久沒有過的──在自家過年的感覺,沒天與自己媽媽和家人生活的感覺真是很不錯。
「病」若是可以治寮,那它並不壞,因為它會讓人親自體驗輪迴即苦、人生無常之道,還有是個警惕自己。
初二事先約好兩位仁波切和喇嘛,所以簡單的作了些招待之物,吃了午餐,我就因為病況,無法陪他們,就進房間休息,心想:「病情這樣惡化的話恐怕出人命」,所以打電話聯絡了醫生,立刻結束與仁波切他們的過年,搭高鐵去彰化找醫生。每天服醫生的藥方,吃他媽媽的健康飲食,由於他們的照顧和陪伴,兩個禮拜就病情治好。
這次的病帶給我很多的感受,不好的當然是當時的病痛、無法授課、無法帶領信眾等;但是它告訴了我,平常飲食的重要性。我會告訴很多跟我一樣的好吃朋友:「少吃『油』」。它讓我有個很久沒有過的──在自家過年的感覺,沒天與自己媽媽和家人生活的感覺真是很不錯。
「病」若是可以治寮,那它並不壞,因為它會讓人親自體驗輪迴即苦、人生無常之道,還有是個警惕自己。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領悟
漫長的夜晚
昨晚十點就去睡覺因為昨天和前天
吃了不該吃了東西(油、麻辣及鹹等)再加上心理的情緒不穩
引起了我的舊病惡化,頭暈、氣不順等,當我快睡著的時候,因為氣不順把我嚇醒過來
起來在客廳行步時,腳步不穩
很想跟上次一樣去掛急診
但是只做了求佛菩薩加持
沒有去醫院
兩點才入睡
壓力
當我剛踏入台灣島時,有人問我壓力大怎麼辦那時我的辭典裡沒有這個(壓力)詞
所以無法回答
但是現在終於體會到壓力了
當我第一次生一次的病
是在正在授課時
除了感冒之外從來生過這種病的我
心裡不知如何
害怕被下面的學生看到我恐慌的樣子(應該是太愛面子了吧)
硬著把它上完
哪天晚上在家繼續生病
很嚴重
所以叫計程車載我去掛急診
愛授課
我最不喜歡的就是中斷授課這應該跟我的上師(貢噶旺秋仁波切)有關吧
因為他非常重視上課
他對我們說過,若是他死了,你們不用為他做任何事情
不可以為了辦他的後事,中斷了傳法
所以我也試了好幾次繼續授課
但是真的無能
放下
看到很多人放不下的時候
指導他們如何放下
並且看到放不下的時候
自己覺得他怎麼這麻笨阿
從來沒有想過我會放不下
但是這只是沒有因緣具足擺了
現在才知道
放下真的很難
指導他們如何放下
並且看到放不下的時候
自己覺得他怎麼這麻笨阿
從來沒有想過我會放不下
但是這只是沒有因緣具足擺了
現在才知道
放下真的很難
心疼
當我發病了沒有多少
但是對於中心的影響很大
這個時候有些真正珍惜學習佛法的弟子們
很著急拿出人事物的力量來護持本中心時
我真的很心疼
因為我知道他們為了本中心
而受到家庭資源方面的影響
但是對於中心的影響很大
這個時候有些真正珍惜學習佛法的弟子們
很著急拿出人事物的力量來護持本中心時
我真的很心疼
因為我知道他們為了本中心
而受到家庭資源方面的影響
認識
當我們沒有事情時
不認識周圍的人
哪些是真的珍惜自己或這個環境或某件事情
這次我的生病讓我認識了本中心有兩種欣賞這個中心和這裡所傳的法
對一類的同學來講,這樣的學習佛法的環境有也好,可以學到一些
沒有也好反正還有別的地方可以去ㄚ!所以看到有課就來,沒有課就視而不見的狀況
這種人可能是所謂的不執著吧!
另外一類的同學認為,這就是我要的學習佛法的環境
所以想盡辦法很努力的去護持這個佛學中心
這應該是說有責任感
也是佛所說的真正的發心吧!
不認識周圍的人
哪些是真的珍惜自己或這個環境或某件事情
這次我的生病讓我認識了本中心有兩種欣賞這個中心和這裡所傳的法
對一類的同學來講,這樣的學習佛法的環境有也好,可以學到一些
沒有也好反正還有別的地方可以去ㄚ!所以看到有課就來,沒有課就視而不見的狀況
這種人可能是所謂的不執著吧!
另外一類的同學認為,這就是我要的學習佛法的環境
所以想盡辦法很努力的去護持這個佛學中心
這應該是說有責任感
也是佛所說的真正的發心吧!
害怕
天不怕地不怕的我
居然有害怕的時候,哈哈
我真的很害怕過完年
病情未恢復
無法再次上課
居然有害怕的時候,哈哈
我真的很害怕過完年
病情未恢復
無法再次上課
病狀
你很想知道我的病吧
也想打個電話問我吧
那不用問我
因為我現在就告訴你
我的病三總醫院的說法是挾心症和高血壓
長庚醫院的說法是體內燥熱體外寒邪氣
中醫的說法是睡眠不足
還有個中醫師說是恐慌症
我想應該都有吧!
不過現在好多了
也想打個電話問我吧
那不用問我
因為我現在就告訴你
我的病三總醫院的說法是挾心症和高血壓
長庚醫院的說法是體內燥熱體外寒邪氣
中醫的說法是睡眠不足
還有個中醫師說是恐慌症
我想應該都有吧!
不過現在好多了
謝謝
真的謝謝這個病
讓我領悟到未曾認識的那麼多
也感謝有你(部落格)讓我說出那麼多來自心裡的話
讓我領悟到未曾認識的那麼多
也感謝有你(部落格)讓我說出那麼多來自心裡的話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