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辨中邊論3

其中無著到達多卛天,向彌勒請法
在印度佛教出現非常重要偉大的八種人物,其中一位就是閉關十二年的無著菩薩,生起菩提心後被彌勒菩薩帶到多率天,並向彌勒請法。「請法」就好比現在我在講課,你們聽課,而不是彌勒菩薩本來就寫好,直接交給無著,可以譬喻無著菩薩的心是記憶體,拿到人間後把他抄下來。
彌勒把屬於般若的經典之義結合於菩提道次第的說明之論為《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你們聽過嗎?只有少數。他有點難,我在台灣沒有講過,這部經裡面講的就是「現觀」二個字,現觀表達的是「智慧」。如果你們有讀過『大般若經』就知道這部經非常多,聽課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但如果你們有時間,可以去讀一遍這部經,他裡面表達的都是「空性」,幾乎沒有出現「現觀」二個字。龍樹菩薩在講解般若的時候都是在講中觀,實際上,「中觀」的「觀」這個字是中國人要求文字美感加上的,事實上只有「中」這是字而已;他所表達的是「區域」(中央不是邊緣的意思),這裡「中」所表達的就是「空性」,沒有「智慧」的部分。這樣的解釋在讀『般若經』的時候就很好理解,因為他很直接表達了空性的部分,但是彌勒菩薩他直接講「空性」就可以體會到「證悟空性的智慧」;在這裡面我們看到「直接」跟「間接」,比方我直接說這個花很美,表面上我是說花很漂亮,但聰明的人可以理解到堪布所表達的是心裡面的想法,是我的心態跟看法,那就是「現觀」、「心」的部分。所以,「空性」部分是對境,「現觀」部分是有境,在『般若經』當中直接講出來的是對境,比方花的例子;但間接講出來是證悟空性的有境(有境就是理解對境的心)。
『現觀莊嚴論』他表達的是四種聖人對一切法的看法、智慧、對一切法證悟什麼樣的無我,比方人無我、法無我..等等,比方機智的智慧,一切法是對境的智慧,還有理解「道」的智慧,比方聲聞道、獨覺道、還有佛陀、菩薩本身證悟的部分...,所有的法都可以作為對境,『現觀莊嚴論』解釋為般若經,間接表達了智慧的部分。智慧就是修行,修行智慧必須依著次第,依著次第才能到達佛陀究竟證悟的圓滿智慧,這就是一個結合在菩提道次第的方式來說明般若經的註釋。
其修行的重要點,從許多經典當中引接而廣說的論典為《經莊嚴論》。
『經莊嚴論』或『莊嚴經論』都是一樣的意思,在漢傳就是說『莊嚴經論』,但如果跟『現觀莊嚴論』翻譯的方法一致就是『經莊嚴論』。這裡的「引接」翻譯成「引用」會比較好。『經莊嚴論』我們讀過,裡面他把很多經典的句子拿出來放在經莊嚴論裡面解釋,或者他講了一個主張,拿很多經典裡的例子來證實,修行菩提道的重要點,都在『經莊嚴論』當中有說明
特別說明止觀兩的論為《辨中邊論》和《辨法法性論》。
『辨中邊論』的「辨」是分辨,分辨什麼?分「中」跟「邊」。不知道為什麼佛教裡面無論大乘、小乘、西藏四大教派傳達的觀點是「中」,只要「邊」就不行(好比墮落二邊)。那什麼是「中」、什麼是「邊」就必須要清楚明白,否則怎麼拿出主張來證明「中」跟「邊」呢?
『辨法法性論』的「法」跟「法性」,無論是煩惱性、智慧性,凡夫、聖者都是「法」,知道法是什麼嗎?法不是「佛法」的「法」,是我們看到想到的都是「法」,比方說我們想到不存在的兔腳、石女兒或空中花..,這些都是「法」。『量裡寶藏論』裡面講過分別心面前可以顯現的那是「共相」,顯現部分他是「法」,但這裡把他當作真實的,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單著境呢?是沒有的。「法」是能夠顯現在我們心中的,那就是「法」。
一切「法」都有二個面目;一個面目是給我們的感覺,顯現出的樣子、相貌。另外一個是真實面目,所以有二個層面。
一般凡夫眾生的分別心、妄念或眼、耳、鼻、舌、身意所顯現的一切,被龍樹菩薩或聖者們說為如幻如夢、假有,一切都是欺狂否定,不好的層面,欺狂是什麼?就是他給我很好的感覺,實際上他是不好的,就是欺狂。如同一切法在我們心中顯現出好像是真實存在,實際上並不是真實存在,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欺狂性的,那麼,他真實的面目是什麼呢?就像上面講的「中」或般若經講的「空性」,這些才是他的真實面目,就是所謂的「法性」。
我們知道輪迴的一切都是「假有」的時候,就要去尋找「真實」是什麼;如果沒有辦法去分辨這二個,就沒有辦法去分辨究竟的法性智慧,所以這部論表達的是「法」跟「法性」。
隨順中觀之見,最終成立一乘的論為《無上續論》。
我們通常聽到『無上續論』是『佛性論』或『寶性論』,他是隨順中觀,而不是隨順唯識,他表達究竟的乘只有一個,就是「大乘」。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可以得到聲聞、獨覺的菩提,但那只是暫時性的。在方便法來講乘或菩提有三種,究竟法來講只有一種菩提,就是佛陀的果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