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辨中邊論2

在印度曾有二勝六莊嚴(二勝者:精通佛教最勝根本戒律學的釋迦光和功德光。)
一般人或出家人學習最基本最標準的戒律和論典,就要看釋迦光跟功德光的作品,他們二位在律儀部分的註釋,是大家都依止為最殊勝、標準的。
六莊嚴: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
那麼這六種人物莊嚴了南瞻部洲,並為此地帶來了光榮。好比太陽跟月亮,為宇宙帶來光明,失去就變黑暗;形容這六種人物在南瞻部洲有多麼珍貴的意思。
那麼是哪六種人呢?
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
不管印度或是西藏的論師,只要你寫關於中觀的論,都必須要符合龍樹和聖天的學說,如果超越他們的學說就表示這部論是標準是正確的。如果你們有機緣去學到一些西藏佛教論師們所寫的中觀論點,就會瞭解互相辯論的部分;辯論他有二種情況去證實自己對或批評他人對,那就是經教和道理,其中經教,是將佛陀的經典來確認主張,或是依據佛陀哪一部經、哪一句話寫的; 若我的主張是正確的,就說明是從龍樹菩薩或聖天菩薩的哪部論、哪句講的,所以,聖天和龍樹這二位作者在中觀論點中,是最殊勝讓大家最依靠的源頭。
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
無著有寫對法學的『阿毗達摩集論』;世親寫『阿毗達摩俱舍論』。這二位是最擅長對法的,只要是對法的部分,都必須要依無著和世親的論典。比方說你要寫小乘『阿毗達摩』那就必須符合世親寫的『阿毗達摩俱舍論』;如果你要寫大乘的『阿毗達摩』就必須要符合無著菩薩的『阿毗達摩集論』。
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通常我們聽到『因明』會想到辯經;但因明學的原始不是從佛陀轉法輪時突顯出來的;因為沒有看過小乘或大乘有因明的。因明的來源是外道,外道是非常擅長因明部分。如果你們有機緣可以去參考陳那和法稱二位論師的故事,他們的因明是跟著外道學了很多因明的邏輯,然後把因明的邏輯善用在佛教裡,那是一種思考和表達的能力;透過因明的邏輯去表達佛法是最適合的,雖然佛法沒有特別講因明,但是佛陀所講的法都是符合因明的邏輯。一個人如果深入瞭解佛法,必須要有因明的思考和邏輯,除非是燒香拜拜、點燈念咒..比較表面或迷信的;只要實際去研究佛陀的思想內涵、經典智慧,都必須要透過因明學去理解的。那麼,在佛教裡面怎麼區分「內道」和「外道」呢?佛教的修行在於「心」,心是什麼?心是一種想像、認知、瞭解和知識;因此,凡夫遲鈍、無明的心,就必須要透過因明的邏輯去瞭解「心」進而理解。
因明的創始人是陳那和法稱,在這之前世親菩薩也寫過因明。有人說,陳那是世親菩薩的弟子,法稱是陳那的弟子,總之,在他們二位之前,就出現了世親菩薩,他寫過『因明』,陳那後來寫『因明集論』,這裡面就破世親對因明的看法;之後,佛教的論師都把陳那跟法稱的作品當做最標準的。
在西藏有很多論師寫因明,學過『量理寶藏論』的人都知道,西藏有前十大和後十大的說法不同,怎麼辯證哪個說法正確或不正確?就要看哪個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論點。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研究因明的學者,他們的結論認為『量理寶藏論』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因明學說。那麼,當今有很多的學說該怎麼分呢?在昨天入行論的課程有同學問到。就像這二個論師都非常殊勝,當他們的說法不同的時候,該怎麼選擇呢?我認為,這要靠自己的智慧來選擇;不是這個人殊勝而選這個人的說法,是去選擇哪一個人的說法你認為比較有道理,或者誰的道理更多更有吸引力而符合邏輯,才選擇這個說法。我們是要選擇真理而不是選人,對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