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無著到達多卛天,向彌勒請法
在印度佛教出現非常重要偉大的八種人物,其中一位就是閉關十二年的無著菩薩,生起菩提心後被彌勒菩薩帶到多率天,並向彌勒請法。「請法」就好比現在我在講課,你們聽課,而不是彌勒菩薩本來就寫好,直接交給無著,可以譬喻無著菩薩的心是記憶體,拿到人間後把他抄下來。
彌勒把屬於般若的經典之義結合於菩提道次第的說明之論為《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你們聽過嗎?只有少數。他有點難,我在台灣沒有講過,這部經裡面講的就是「現觀」二個字,現觀表達的是「智慧」。如果你們有讀過『大般若經』就知道這部經非常多,聽課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但如果你們有時間,可以去讀一遍這部經,他裡面表達的都是「空性」,幾乎沒有出現「現觀」二個字。龍樹菩薩在講解般若的時候都是在講中觀,實際上,「中觀」的「觀」這個字是中國人要求文字美感加上的,事實上只有「中」這是字而已;他所表達的是「區域」(中央不是邊緣的意思),這裡「中」所表達的就是「空性」,沒有「智慧」的部分。這樣的解釋在讀『般若經』的時候就很好理解,因為他很直接表達了空性的部分,但是彌勒菩薩他直接講「空性」就可以體會到「證悟空性的智慧」;在這裡面我們看到「直接」跟「間接」,比方我直接說這個花很美,表面上我是說花很漂亮,但聰明的人可以理解到堪布所表達的是心裡面的想法,是我的心態跟看法,那就是「現觀」、「心」的部分。所以,「空性」部分是對境,「現觀」部分是有境,在『般若經』當中直接講出來的是對境,比方花的例子;但間接講出來是證悟空性的有境(有境就是理解對境的心)。
『現觀莊嚴論』他表達的是四種聖人對一切法的看法、智慧、對一切法證悟什麼樣的無我,比方人無我、法無我..等等,比方機智的智慧,一切法是對境的智慧,還有理解「道」的智慧,比方聲聞道、獨覺道、還有佛陀、菩薩本身證悟的部分...,所有的法都可以作為對境,『現觀莊嚴論』解釋為般若經,間接表達了智慧的部分。智慧就是修行,修行智慧必須依著次第,依著次第才能到達佛陀究竟證悟的圓滿智慧,這就是一個結合在菩提道次第的方式來說明般若經的註釋。
其修行的重要點,從許多經典當中引接而廣說的論典為《經莊嚴論》。
『經莊嚴論』或『莊嚴經論』都是一樣的意思,在漢傳就是說『莊嚴經論』,但如果跟『現觀莊嚴論』翻譯的方法一致就是『經莊嚴論』。這裡的「引接」翻譯成「引用」會比較好。『經莊嚴論』我們讀過,裡面他把很多經典的句子拿出來放在經莊嚴論裡面解釋,或者他講了一個主張,拿很多經典裡的例子來證實,修行菩提道的重要點,都在『經莊嚴論』當中有說明
特別說明止觀兩的論為《辨中邊論》和《辨法法性論》。
『辨中邊論』的「辨」是分辨,分辨什麼?分「中」跟「邊」。不知道為什麼佛教裡面無論大乘、小乘、西藏四大教派傳達的觀點是「中」,只要「邊」就不行(好比墮落二邊)。那什麼是「中」、什麼是「邊」就必須要清楚明白,否則怎麼拿出主張來證明「中」跟「邊」呢?
『辨法法性論』的「法」跟「法性」,無論是煩惱性、智慧性,凡夫、聖者都是「法」,知道法是什麼嗎?法不是「佛法」的「法」,是我們看到想到的都是「法」,比方說我們想到不存在的兔腳、石女兒或空中花..,這些都是「法」。『量裡寶藏論』裡面講過分別心面前可以顯現的那是「共相」,顯現部分他是「法」,但這裡把他當作真實的,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單著境呢?是沒有的。「法」是能夠顯現在我們心中的,那就是「法」。
一切「法」都有二個面目;一個面目是給我們的感覺,顯現出的樣子、相貌。另外一個是真實面目,所以有二個層面。
一般凡夫眾生的分別心、妄念或眼、耳、鼻、舌、身意所顯現的一切,被龍樹菩薩或聖者們說為如幻如夢、假有,一切都是欺狂否定,不好的層面,欺狂是什麼?就是他給我很好的感覺,實際上他是不好的,就是欺狂。如同一切法在我們心中顯現出好像是真實存在,實際上並不是真實存在,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欺狂性的,那麼,他真實的面目是什麼呢?就像上面講的「中」或般若經講的「空性」,這些才是他的真實面目,就是所謂的「法性」。
我們知道輪迴的一切都是「假有」的時候,就要去尋找「真實」是什麼;如果沒有辦法去分辨這二個,就沒有辦法去分辨究竟的法性智慧,所以這部論表達的是「法」跟「法性」。
隨順中觀之見,最終成立一乘的論為《無上續論》。
我們通常聽到『無上續論』是『佛性論』或『寶性論』,他是隨順中觀,而不是隨順唯識,他表達究竟的乘只有一個,就是「大乘」。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可以得到聲聞、獨覺的菩提,但那只是暫時性的。在方便法來講乘或菩提有三種,究竟法來講只有一種菩提,就是佛陀的果位。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辨中邊論2
在印度曾有二勝六莊嚴(二勝者:精通佛教最勝根本戒律學的釋迦光和功德光。)
一般人或出家人學習最基本最標準的戒律和論典,就要看釋迦光跟功德光的作品,他們二位在律儀部分的註釋,是大家都依止為最殊勝、標準的。
六莊嚴: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
那麼這六種人物莊嚴了南瞻部洲,並為此地帶來了光榮。好比太陽跟月亮,為宇宙帶來光明,失去就變黑暗;形容這六種人物在南瞻部洲有多麼珍貴的意思。
那麼是哪六種人呢?
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
不管印度或是西藏的論師,只要你寫關於中觀的論,都必須要符合龍樹和聖天的學說,如果超越他們的學說就表示這部論是標準是正確的。如果你們有機緣去學到一些西藏佛教論師們所寫的中觀論點,就會瞭解互相辯論的部分;辯論他有二種情況去證實自己對或批評他人對,那就是經教和道理,其中經教,是將佛陀的經典來確認主張,或是依據佛陀哪一部經、哪一句話寫的; 若我的主張是正確的,就說明是從龍樹菩薩或聖天菩薩的哪部論、哪句講的,所以,聖天和龍樹這二位作者在中觀論點中,是最殊勝讓大家最依靠的源頭。
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
無著有寫對法學的『阿毗達摩集論』;世親寫『阿毗達摩俱舍論』。這二位是最擅長對法的,只要是對法的部分,都必須要依無著和世親的論典。比方說你要寫小乘『阿毗達摩』那就必須符合世親寫的『阿毗達摩俱舍論』;如果你要寫大乘的『阿毗達摩』就必須要符合無著菩薩的『阿毗達摩集論』。
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通常我們聽到『因明』會想到辯經;但因明學的原始不是從佛陀轉法輪時突顯出來的;因為沒有看過小乘或大乘有因明的。因明的來源是外道,外道是非常擅長因明部分。如果你們有機緣可以去參考陳那和法稱二位論師的故事,他們的因明是跟著外道學了很多因明的邏輯,然後把因明的邏輯善用在佛教裡,那是一種思考和表達的能力;透過因明的邏輯去表達佛法是最適合的,雖然佛法沒有特別講因明,但是佛陀所講的法都是符合因明的邏輯。一個人如果深入瞭解佛法,必須要有因明的思考和邏輯,除非是燒香拜拜、點燈念咒..比較表面或迷信的;只要實際去研究佛陀的思想內涵、經典智慧,都必須要透過因明學去理解的。那麼,在佛教裡面怎麼區分「內道」和「外道」呢?佛教的修行在於「心」,心是什麼?心是一種想像、認知、瞭解和知識;因此,凡夫遲鈍、無明的心,就必須要透過因明的邏輯去瞭解「心」進而理解。
因明的創始人是陳那和法稱,在這之前世親菩薩也寫過因明。有人說,陳那是世親菩薩的弟子,法稱是陳那的弟子,總之,在他們二位之前,就出現了世親菩薩,他寫過『因明』,陳那後來寫『因明集論』,這裡面就破世親對因明的看法;之後,佛教的論師都把陳那跟法稱的作品當做最標準的。
在西藏有很多論師寫因明,學過『量理寶藏論』的人都知道,西藏有前十大和後十大的說法不同,怎麼辯證哪個說法正確或不正確?就要看哪個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論點。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研究因明的學者,他們的結論認為『量理寶藏論』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因明學說。那麼,當今有很多的學說該怎麼分呢?在昨天入行論的課程有同學問到。就像這二個論師都非常殊勝,當他們的說法不同的時候,該怎麼選擇呢?我認為,這要靠自己的智慧來選擇;不是這個人殊勝而選這個人的說法,是去選擇哪一個人的說法你認為比較有道理,或者誰的道理更多更有吸引力而符合邏輯,才選擇這個說法。我們是要選擇真理而不是選人,對嗎?
一般人或出家人學習最基本最標準的戒律和論典,就要看釋迦光跟功德光的作品,他們二位在律儀部分的註釋,是大家都依止為最殊勝、標準的。
六莊嚴: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
那麼這六種人物莊嚴了南瞻部洲,並為此地帶來了光榮。好比太陽跟月亮,為宇宙帶來光明,失去就變黑暗;形容這六種人物在南瞻部洲有多麼珍貴的意思。
那麼是哪六種人呢?
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
不管印度或是西藏的論師,只要你寫關於中觀的論,都必須要符合龍樹和聖天的學說,如果超越他們的學說就表示這部論是標準是正確的。如果你們有機緣去學到一些西藏佛教論師們所寫的中觀論點,就會瞭解互相辯論的部分;辯論他有二種情況去證實自己對或批評他人對,那就是經教和道理,其中經教,是將佛陀的經典來確認主張,或是依據佛陀哪一部經、哪一句話寫的; 若我的主張是正確的,就說明是從龍樹菩薩或聖天菩薩的哪部論、哪句講的,所以,聖天和龍樹這二位作者在中觀論點中,是最殊勝讓大家最依靠的源頭。
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
無著有寫對法學的『阿毗達摩集論』;世親寫『阿毗達摩俱舍論』。這二位是最擅長對法的,只要是對法的部分,都必須要依無著和世親的論典。比方說你要寫小乘『阿毗達摩』那就必須符合世親寫的『阿毗達摩俱舍論』;如果你要寫大乘的『阿毗達摩』就必須要符合無著菩薩的『阿毗達摩集論』。
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通常我們聽到『因明』會想到辯經;但因明學的原始不是從佛陀轉法輪時突顯出來的;因為沒有看過小乘或大乘有因明的。因明的來源是外道,外道是非常擅長因明部分。如果你們有機緣可以去參考陳那和法稱二位論師的故事,他們的因明是跟著外道學了很多因明的邏輯,然後把因明的邏輯善用在佛教裡,那是一種思考和表達的能力;透過因明的邏輯去表達佛法是最適合的,雖然佛法沒有特別講因明,但是佛陀所講的法都是符合因明的邏輯。一個人如果深入瞭解佛法,必須要有因明的思考和邏輯,除非是燒香拜拜、點燈念咒..比較表面或迷信的;只要實際去研究佛陀的思想內涵、經典智慧,都必須要透過因明學去理解的。那麼,在佛教裡面怎麼區分「內道」和「外道」呢?佛教的修行在於「心」,心是什麼?心是一種想像、認知、瞭解和知識;因此,凡夫遲鈍、無明的心,就必須要透過因明的邏輯去瞭解「心」進而理解。
因明的創始人是陳那和法稱,在這之前世親菩薩也寫過因明。有人說,陳那是世親菩薩的弟子,法稱是陳那的弟子,總之,在他們二位之前,就出現了世親菩薩,他寫過『因明』,陳那後來寫『因明集論』,這裡面就破世親對因明的看法;之後,佛教的論師都把陳那跟法稱的作品當做最標準的。
在西藏有很多論師寫因明,學過『量理寶藏論』的人都知道,西藏有前十大和後十大的說法不同,怎麼辯證哪個說法正確或不正確?就要看哪個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論點。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研究因明的學者,他們的結論認為『量理寶藏論』比較符合陳那跟法稱的因明學說。那麼,當今有很多的學說該怎麼分呢?在昨天入行論的課程有同學問到。就像這二個論師都非常殊勝,當他們的說法不同的時候,該怎麼選擇呢?我認為,這要靠自己的智慧來選擇;不是這個人殊勝而選這個人的說法,是去選擇哪一個人的說法你認為比較有道理,或者誰的道理更多更有吸引力而符合邏輯,才選擇這個說法。我們是要選擇真理而不是選人,對嗎?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辨中邊論1
辨 中 邊 論
《〈辨中邊論〉疏:莊嚴彌勒密意》
絨敦瑪畏僧格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譯
教授:堪布洛桑滇增
時間:2009年2月22日
地點:八蚌講修法林
─────────────────────────────────────────
今天要上的是彌勒菩薩說的『辯中邊論』。彌勒菩薩所說有五個部分也被稱為『彌勒五部』。請問你們:『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還是無著菩薩說的?在『彌勒五部論』裡面沒有人爭論、疑惑是不是彌勒說的;但『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說的嗎?在西藏的說法來講『瑜珈師第論』不是彌勒菩薩說的,是無著菩薩說的,因為無著菩薩閉關十二年修彌勒菩薩,最後因為心中發了菩提心去除了障礙,親見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帶他去彌勒菩薩的淨土-多率天,到了那邊,彌勒菩薩對無著菩薩講述『彌勒五部論』;之後無著菩薩拿到人世間,把彌勒菩薩教授的五部大論寫下來,而註釋部分是『瑜珈師第論』還有『阿毗達摩集論』等等,這些是無著菩薩對『彌勒五部』的解釋和註釋部分。
這個問題的由來,是因為有一位師姊在學『瑜珈師第論』,那麼,我就問他『瑜珈師第論』是誰說的?她說是彌勒菩薩;我就說是無著菩薩,但她似乎沒辦法接受這種說法。我想,在漢傳和藏傳的說法應該不一樣,在漢地佛教徒把他當作是彌勒不是無著。我們這樣來看,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那裡,將彌勒菩薩所講解的『彌勒五部』完全一五一十抄下來,那是彌勒菩薩的作品,文字部分是無著菩薩寫下來。那麼『瑜珈師第論』既然是『彌勒五部論』的註釋他當然是彌勒菩薩的意思,但作者是無著菩薩,應該是這樣分的。那麼,你們也可以去研究,在漢傳,是所有人都認為『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的作品還是只有部分人呢?在藏地我們說:『瑜珈師第論』是無著菩薩的作品。而『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講給無著菩薩聽的。
釋迦牟尼佛轉了現前、寂靜、涅盤法輪後許多弟子把他結集。我們以前上『入菩薩行論』和『入中論』前面有講過佛陀怎麼轉法輪?轉了幾次法輪?之後結集的部分如:小乘結集、大乘結集等等。結集在那個時代不需要那麼多註釋,因為在佛陀那個時代,以各種方式讓弟子聽的更清楚更瞭解。但是,時代在改變、人的觀念思考不同,後來就有註釋的部分。
在印度佛教據說有出現非常有名的二勝六莊嚴的人物,加起來是八個,但也有其他的;像『入菩薩行論』的寂天菩薩就是非常殊勝的論師,但這種論師有很多。為什麼要有二乘六莊嚴的原因是因為有五部大論。五部大論是印度佛教,而不是西藏本身造出來的。印度的佛教論典可以規列成這五種;其實,五部大論的「部」應該翻譯成五「種」論點;五部的意思比方說:中論、入中論..等等,但在印度的佛教並不是只有五部;以現代方式來講就好比科系的「系」道理一樣。五部大論裡面除了因明以外,比方律儀、戒律、中觀、阿毗達摩..等等,這些類別哪一種人最擅長就拿出來講。
《〈辨中邊論〉疏:莊嚴彌勒密意》
絨敦瑪畏僧格 著 洛桑滇增堪布 譯
教授:堪布洛桑滇增
時間:2009年2月22日
地點:八蚌講修法林
─────────────────────────────────────────
今天要上的是彌勒菩薩說的『辯中邊論』。彌勒菩薩所說有五個部分也被稱為『彌勒五部』。請問你們:『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還是無著菩薩說的?在『彌勒五部論』裡面沒有人爭論、疑惑是不是彌勒說的;但『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說的嗎?在西藏的說法來講『瑜珈師第論』不是彌勒菩薩說的,是無著菩薩說的,因為無著菩薩閉關十二年修彌勒菩薩,最後因為心中發了菩提心去除了障礙,親見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帶他去彌勒菩薩的淨土-多率天,到了那邊,彌勒菩薩對無著菩薩講述『彌勒五部論』;之後無著菩薩拿到人世間,把彌勒菩薩教授的五部大論寫下來,而註釋部分是『瑜珈師第論』還有『阿毗達摩集論』等等,這些是無著菩薩對『彌勒五部』的解釋和註釋部分。
這個問題的由來,是因為有一位師姊在學『瑜珈師第論』,那麼,我就問他『瑜珈師第論』是誰說的?她說是彌勒菩薩;我就說是無著菩薩,但她似乎沒辦法接受這種說法。我想,在漢傳和藏傳的說法應該不一樣,在漢地佛教徒把他當作是彌勒不是無著。我們這樣來看,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那裡,將彌勒菩薩所講解的『彌勒五部』完全一五一十抄下來,那是彌勒菩薩的作品,文字部分是無著菩薩寫下來。那麼『瑜珈師第論』既然是『彌勒五部論』的註釋他當然是彌勒菩薩的意思,但作者是無著菩薩,應該是這樣分的。那麼,你們也可以去研究,在漢傳,是所有人都認為『瑜珈師第論』是彌勒菩薩的作品還是只有部分人呢?在藏地我們說:『瑜珈師第論』是無著菩薩的作品。而『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講給無著菩薩聽的。
釋迦牟尼佛轉了現前、寂靜、涅盤法輪後許多弟子把他結集。我們以前上『入菩薩行論』和『入中論』前面有講過佛陀怎麼轉法輪?轉了幾次法輪?之後結集的部分如:小乘結集、大乘結集等等。結集在那個時代不需要那麼多註釋,因為在佛陀那個時代,以各種方式讓弟子聽的更清楚更瞭解。但是,時代在改變、人的觀念思考不同,後來就有註釋的部分。
在印度佛教據說有出現非常有名的二勝六莊嚴的人物,加起來是八個,但也有其他的;像『入菩薩行論』的寂天菩薩就是非常殊勝的論師,但這種論師有很多。為什麼要有二乘六莊嚴的原因是因為有五部大論。五部大論是印度佛教,而不是西藏本身造出來的。印度的佛教論典可以規列成這五種;其實,五部大論的「部」應該翻譯成五「種」論點;五部的意思比方說:中論、入中論..等等,但在印度的佛教並不是只有五部;以現代方式來講就好比科系的「系」道理一樣。五部大論裡面除了因明以外,比方律儀、戒律、中觀、阿毗達摩..等等,這些類別哪一種人最擅長就拿出來講。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