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三、說明彼等相連:
若問:何謂此七義之間的相連?對此的答覆分二,一、總義 二、句義
丁一、總義:
最 初成佛而為他轉法輪,攝集僧眾;僧眾淨化自續界而獲得菩提,具足功德眾;依此行事業,這是第一次第。第二次第,是三寶即所得果,界和菩提等四作為因的次 第。於此,前者以三寶作為具作緣,自己續中的界作為因,菩提等作為所得果的次第。後者,是自己的界所為近取因,他續中的菩提等作為具作因的次第。
丁二、句義:
佛陀生法法聖眾 從眾獲得藏智界
彼智得勝菩提等 具遍有情利益法
何謂此七義之間的相連?圓滿正覺之後,從證法悟於心中產生示教法,從彼生聽聞的僧眾,或從修法生菩薩之僧眾,這是因果之次第。資糧所生藏智即佛陀之本智。界是存在菩薩的彼(佛陀本智)之近取因,修道的最後際以淨一切污垢,獲得藏智即菩提。從彼具力等功德。依彼功德作一切眾生之利益事業法,這是因果次第之相連。第二次的次第下文中會說。
乙二、廣說支分:分二、一、說果三寶 二、說因界等四
丙一、說果三寶:分四、一、三寶之各自體性 二、分為三階段 三、成立究竟之皈依處 四、說明寶聲義
丁一、三寶之各自體性:分三,一、釋佛 二、釋法 三、釋僧
戊一、釋佛:分三,一、經中所說之義 二、釋名 三、名義之間的連結
己一、經中所說之義:
佛陀無前及中後 寂靜自己成就佛
已覺未知令知故 開示無壞恆常道
手握智悲劍與杵 割截苦痛之苗芽
壞以眾見稠林圍 疑惑石堆前敬禮
謂 「成為佛陀前禮敬」,何等之佛?具有八功德者,首次無生、中間不住於生滅及最後無滅,此三者是自性清淨之差別;這是「無為」之功德。在此是說具有無為之功 德,而不是說是無為,假設說是無為,則應說「是智、悲及力,」那違背承許無為。同理,應許法也是滅和道;僧也是明和脫,故成為許相違者。在此了知「具」義 很重要。寂靜是離碎垢,寂靜戲論和分別。佛陀是無阿闍黎,以自生之本智成佛,是自利之功德。
謂 「已成佛」是「智」;謂「示道」即「悲」。示何等道?不退不壞恆常之道。在此以恆常明示不退斷和證。為何示道?為了未了知前三功德的其他所化徒眾令其了 知。謂「力」持智悲之劍,而割截苦痛的根源名色之芽。所謂的「津」是攝集之詞。此作為唯一之語,而釋無比,這是錯誤的,在印度範本中無「唯一」之語故。持 智悲之金剛杵,壞滅,以世間慧難以了解或穿透的「被已過壞聚取見的眾多見茂密森林,(由其)圍繞的對於業果和真諦三心二異的疑惑之石堆」。
己二、釋名:
無為任運成 不以他緣知
智悲及以力 具二利即佛
何謂此頌所示?無違而任運成,不以他緣所了知,具智、悲及力,具二利之佛陀,是具八功德者。
2008/7/16
己三、名義之間的連結:
非初非中後 自性故無為 寂靜具法身 故稱任運成
各自所知故 非以他緣知 如是知三智 示道故悲心
力即以智悲 斷除苦煩惱 初三為自利 後三是利他
經的義謂「無始中後」結合於「無為」,是法界有法,具無為之功德,最初無生、中間無住,及最後無滅的自性故。《現本智莊嚴經》曰:「文書!所謂無生無滅者是如來正圓滿等覺之異名」。以無為之語所說有四,有無因緣的生滅、有無業和煩惱的生滅、有無意身之生及不可思議之滅,以及有無所化徒眾前現生滅,對此等立無為之名。在此論中,一切大乘聖皆是業和煩惱的無為,但是菩薩聖者皆即意自性身的生等之有為。一切圓滿等覺佛陀是意身生滅之無為,但是色身所化徒眾前有顯現的有為;圓滿等覺佛陀的法身,是所化徒眾前無顯現的無為;證部分是以因緣所生的有為。世親說「法身有有為和無為兩個部分」也是此義。「無為」語的涵義多,故典籍的何段落及由何而言等,分辨而釋。在此是所化徒眾前未現生滅,故為無為,如是「猶如諦釋天王般,能仁法身無生滅。」此具四個差別,甚深之差別是無為;樂之差別是已斷意自性身和彼因習氣;遠離之差別是寂静二障;恆常之差別是非言語和分別心的對境。
經中的「寂靜」結合於任運,寂靜:是清淨二障的法界有法,應說任運成,是斷二障之本智的法身故。經中所說「自己成就佛」結合於「不以他緣知」之名,淨二障的法身有法,不以其他言語和因等所知,以自然所生本智來各自所認知故。經義結合於「智」名,佛陀有法,具足智,如上所說的三義,不從他聞,而自己了知無言語所說之義故。經義結合於「悲」名,(佛陀有法),具足大悲,為諸未知三義令知而說道故。經義結合於「力」,(佛陀有法),具足力,以智斷別人的苦痛,以悲斷煩惱故。(以上是)六功德結合於《智現莊嚴經》。六功德當中的前三者說明了自利,後三者說明了他利。